皇冠·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400-123-4567

皇冠体育官网云南:以生态环境“含金量”提升发展“含绿量”

时间:2025-04-28 12:53:50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皇冠体育官网皇冠体育官网近日,“昆明蓝”再次刷屏社交平台。2024年昆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一的消息被广大网友和市民点赞。

  2024年,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多年超过98%,细颗粒物浓度下降至每立方米20.5微克、较2015年降低6.8%,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天蓝、地绿、水清,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成为旅居云南的鲜明标识和亮丽生态名片。云南正不断以生态环境“含金量”提升发展“含绿量”。

  我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发展和保护成效不断提升。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10个标志性战役,集中力量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经过努力,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8年超过98%,持续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保持稳中向好,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1%。与2015年相比,2024年,全省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高了31.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降低了16.4个百分点。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确保“一江清水出云南”。滇池、星云湖摘掉劣Ⅴ类“帽子”,泸沽湖(云南部分)、赤水河(昭通段)、独龙江被评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七彩云南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科学合理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实现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空间战略。

  我省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皇冠体育官网,准确把握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任务举措,立足云南省情定位,不断完善符合云南实际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决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截至目前,全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61%,不断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4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和西双版纳、昆明2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纳入国家总体布局,划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33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有序推进,累计建成国际重要湿地5个、国家重要湿地3个,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4000余座,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283万亩,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13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25%、森林蓄积量达21.44亿立方米,均位居全国前列。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生态安全体系,我省健全生物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拯救和保存了大批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资源。通过开展与周边国家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境大气污染防治、跨界水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等交流合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生态安全风险,为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带污染的钱再多也不赚、带污染的项目再大也不要皇冠体育官网,我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三大经济”,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积极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更好造福人民。

  农业方面,持续打响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推广绿色高效栽培、养殖技术,加强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让绿色云品成为云南农业的金名片。

  工业方面,用好绿色电力王牌,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推动“新三样”加快延链补链;着力推进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一批低碳园区、零碳园区。

  服务业方面,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擦亮云南旅游金字招牌,把握旅游发展新趋势,开发不同需求的食住行、康体居、医养学等产品和业态,努力把旅居业态培育成“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样板。在社会层面,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系列创建,建设一批生态教育和体验基地,开发生态文化产品品牌,讲好七彩云南的美丽故事。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围绕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根据全国“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安排部署,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科学有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研究,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政策,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促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主体功能区制度的落地实施,将“红线”落在云岭大地上,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目前,全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总面积的29.61%。其中文山、大理、丽江、怒江、迪庆等滇西北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和滇东南生态极敏感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辖区总面积比例达40%以上。全省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生长地、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在此次划定工作中,云南坚持“应划尽划”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增强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构建云南“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奠定基础,切实维护云南生物多样性,更好保障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严格落实国家有关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各项要求,云南从省情出发,于2023年8月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主要立足于加强有限人为活动管控、规范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审批、严格落实临时用地生态恢复责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个方面,细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的具体要求。

  为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得到有效执行,我省持续探索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测评估机制,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信息化建设。通过现代化技术和传统标识相结合的手段,实现对重要生态空间的精准管控。同时,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衔接,形成“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可持续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体系,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昆明城外,滇池碧波托起漫天红霞,海埂大坝上,红嘴鸥与游人共舞;大理古城畔,洱海生态廊道如绸带串联起湖岸线,苍山雪镜照见乡愁;滇中抚仙湖清澈如镜,原生抗浪鱼重新洄游,琉璃万顷藏星河……

  我省重点高原湖泊是我国断裂构造型湖泊的典型代表,面积虽然不大,但承载着700多万的流域人口,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生命系统。2015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的殷殷嘱托,坚持把重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为压倒性任务,推动保护治理实现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再到“全域联治”的重大转变。

  深入实施“湖泊革命”攻坚战,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抚仙湖、洱海省级湖长,其他省级党政领导担任其他湖泊省级湖长,常态化开展巡湖,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出台《调整优化九大高原湖泊管理体制机制的方案》,进一步强化属地党委、政府责任,优化领导决策机制,整合多个涉及水资源保护治理的议事协调机构,增设专门管理机构,形成了重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最强合力。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全省各级河湖长认真履职、全力治水,紧紧围绕六大水系、牛栏江、赤水河以及重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不断推进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大水系出境、跨界主要断面水质100%达标,河湖面貌持续向好。

  通过不懈努力,全省重点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在水质、水生态、鱼类物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重点高原湖泊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抚仙湖流域保护治理入选自然资源部评选的生态保护修改典型案例;泸沽湖(云南部分)被生态环境部评为首批9个美丽河湖之一,美丽河湖串起缤纷水景。

  普洱森林广袤、资源丰饶,坐拥全省规模最大的林区。在推动林长制改革进程中,普洱市倾尽全力,精心搭建市、县、乡、村、组五级林长体系,在全市范围内设立各级林长15918名,守护每一处山林。

  2021年1月,云南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启动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4年多来,林长制改革进一步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主体责任,全省配备林长3.86万名,形成了以五级林长和三级督察为主体的林长制组织责任体系,有效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系统解决了林草资源保护的内生动力问题、长远发展问题、统筹协调问题,为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强有力的改革动力和制度支撑。

  2024年,省委书记王宁、省长王予波两次联合签发总林长令,会同省级总督察先后88次就林草工作作出批示;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林草产业发展大会暨省总林长会议、全省核桃坚果产业现场会议和全省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现场推进会,统筹推动解决林草重点难点问题;19位省级林长27次开展巡林调研,带动州、县两级林长巡林1.1万余次,推动解决重难点问题3300余个。全年全省林草资金总规模达146.0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林草产业高速增长,总产值超过5600亿元,增速排名全国第一。

  坚持管绿、护绿、增绿、活绿并重,云南扎实深入推进林长制,在保护好七彩云南绿水青山的同时,努力让绿水青山焕发出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

  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下降,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为不同生态系统提供了生存空间。我省科研团队用科学数据为这片土地的生态安全“把脉问诊”,以科技力量守护彩云之南的绿水青山,为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智力支撑。

  在省林草局的支持下,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安全研究团队历时几十年,踏遍全省16个州(市)的山山水水,通过分析森林覆盖、湿地保护、石漠化治理等海量数据,结合各地经济发展实际,创新构建起生态安全“体检指标体系”,从生态压力、生态状态、保护成效3个维度,为全省生态环境精准画像。

  团队研究结果显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怒江大峡谷、迪庆高原等“生态明珠”持续闪耀,森林生态安全指数领跑全省。这些区域不仅保存着大量原始森林,每平方公里森林还能创造数万元的生态价值。而滇东北等区域受气候条件和历史开发等因素影响,仍需在提升森林覆盖率、优化生态功能等方面持续发力。

  被誉为“高原之肾”的湿地生态系统呈现出鲜明地域特征。滇西北高山湿地群和南部热带湿地带保持优良生态,成为黑颈鹤、赤颈鹤等珍稀鸟类的乐园。滇东北地区部分湿地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水质保护面临挑战皇冠体育官网,需要构建人水和谐新格局。

  研究团队提供的这份生态“体检报告”,显示出清晰的绿色发展路线图。团队负责人陈哲介绍,通过锁定天然林保护、生态服务价值提升、气候适应性管理等关键环节,各州(市)已因地制宜开展行动:在昭通,百万亩造林工程让石漠荒坡重披绿装;在保山,智慧监测系统全天候守护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在昆明,环湖湿地正成为净化滇池水质的“天然滤芯”。

  如今,从雨林到雪山,从江河到湖泊,云南正以“生态安全指数”为导航,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用科学守护与创新实践,在祖国西南边疆筑起一道生机勃勃的绿色长城,让每片森林都成为碳汇宝库、每处湿地都变成生态屏障、每条江河都化作发展动脉。


【产品推荐】